返回首页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今年什么时候出伏?天气还会热吗?

来源:www.huanlebuluo.com   时间:2022-08-12 17:52   点击:300  编辑:田莎   手机版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今年啥时候出伏?

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要到了,温度高、降水多、气压低、湿度大,是这段时间的主要气候特征。到了这个时候不仅南方高温多雨,北方也是一样。而三伏天的长短取决于中伏的天数,也就是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几个庚日,有四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有五个庚日,中伏就是20天。

什么是庚日呢?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称为庚日,干支纪年法中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还有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十天干”称为“十日”,10天一循环,用来纪日;把“十二支”称为“十二辰”,用来纪月,12个月一循环,也就是一年。

古人就是用一位“天干”搭配一位“地支”的方法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把天干和地支全部对应循环起来,正好是60年。而我们说的“庚”,是十天干中的第七位,两个相邻的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取决中伏有几个“庚日”。

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我们按这个方法来推算就很容易数出哪天入伏,哪天是中伏和末伏了。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往后数第三个庚日(庚午日)就是7月16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第一天。7月26日(庚辰日)是中伏的开端,再往下数一个“庚日”是8月5日(庚寅日)。但是,今年这一天“立秋”还没有到来,也就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所以,按古人的算法只能延长一个“庚日”,到8月15日开始数末伏,数十天,也就是8月25日正式出伏了。也就是说今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也就是20天,“三伏”加一起也就是40天。

长达40天的“三伏天”,我们也不用担心会很热,因为40天的三伏天太常见了,反而是30天的很少。我们可以查看一下,最近几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也不意味着“三伏天”就会比往年热。

最近几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下雨的天都比较多,就连东北这两天也是大雨不断,有些人家地里都涝了。进入小暑大暑下点雨是好的,有利于庄稼生长,但是雨如果下多可就不好了,特别是在中伏的时候。在农村有一个关于中伏的俗语是这样说的,“中伏时节雨堵门,贞洁寡妇也嫁人”,是什么意思呢?怎么中伏天还和寡妇扯上关系了?下雨不好吗?

家住农村的都知道,现在的房子都是砖房了,无论从保暖还是坚固程度上来看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过去的农村房子大多数都是土房,特别是在东北的农村,过去土房是非常普遍的。而这着土房最怕的就是下大雨,一些年头久的不仅会往屋里渗水,下暴雨的时候甚至有损坏的风险。

每年到了中伏是下大雨天气最多的时候,如果大雨大到把房门给堵了,农民就要担心了,害怕水把房子给泡坏了。

再有,农村都是靠种地生活的,中伏期间长时间下大雨,地里积水,庄稼生长不好,会影响收成。如果降雨太多,还会出现洪涝灾害。老话“中伏雨涟涟,必定是荒年”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类似的农谚还有“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

另外,在立秋之前庄稼也是正值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度。像东北的玉米、大豆和水稻,积温达不到,可能就会影响到成熟,籽粒不饱满就会影响产量。并且,雨水大还会引起作物倒伏,就会造成减产,还增加了收割难度和支出。

在作物这个生长关键节点,出现连续的降雨天,就会造成减产。正常人家都很难生活,何况是失去家里主要劳动力的寡妇,会更加艰难。所以,有了“中伏时节雨堵门,贞洁寡妇也嫁人”的说法。不过,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些地方不喜欢中伏下雨,但有些地方却希望中伏下雨,能够缓解干旱。所以,农谚还有“中伏降雨,五谷丰登”的说法。

在农村还有一个关于出伏的农谚是这样说的,“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什么意思呢?

这个说法是古人通过处暑和出伏时间点谁先谁后来判断今年的收成的。刚才我们也数过了,今年的出伏时间是8月25日,处暑是在8月23日,很明显今年处暑是在出伏之前了。

俗语农谚是古人凭着几百上千年通过和自然相处总结得出来的,现在准不准不好说,不过,能够流传这么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我们辛苦种的粮食蔬菜能不能获得好的收入,还要取决于行情。就像我种韭菜一样,行情好的时候一斤能够卖到2.5元,行情不好的时候,2毛都没人收,只能割了扔掉。

所以,现在农民种地还是很难的,不仅成本高,即使获得丰收了,还要担忧价格别太低了,“只丰产不丰收”不是农民想要的,您说呢?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俗语“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是真的吗?今年什么时候出伏?天还会热吗?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年景不好,可能是灾年!为什么呢?且看分析。

1、处暑的含义处暑是我国24节气的第14个节气,是太阳运行的黄经150度处时令交界的时刻,时间在每年的8月22日到8月24日之间。处暑,顾名思义就是出暑,也就是炎热的天气结束了。

时至处暑,太阳向南半球移动,辐射的热量越来越少,天气由炎热逐渐过渡到凉爽。但处暑期间有可能会发生秋老虎的现象,秋老虎一般在每年的8~9月份时间为15天到30天不等。不过秋老虎的天气也只是中午炎热,早晚凉爽,水温已经下降。

2、三伏天的含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季节,平均时长为30天或者40天时间是够长的。

按照我国的古代历法,入伏、中伏、末伏的时间是有规定的。“夏至三庚入伏”,或者说“小暑逢庚数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立秋一庚入末伏”。

什么是庚日?“一庚”多少天?

我国古代历法的纪日法、纪年法、纪月法等,都是用天干和地支来组成的。因为那个时候现在的公历,老祖宗研制出了月亮,绕着地球的规律制定了农历。

我国共有十个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有12个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可以代表一年,也可以代表1月,也可以代表一日。

比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这样按照数学的排序方法,一个轮回是60年,或者60月,或者60天,所以一个甲子年轮回60年。对于每天时间也是60天一轮回,所以一个庚日就是10天的时间。

夏至三庚入伏:指的是夏至过后遇到的第3个庚日入伏,作为入伏的第1天。

小暑逢庚数伏:指的是小暑节气里遇到的第1个庚日,就作为数伏的第1天,也就是入伏的第1天。这个和“夏至三庚入伏”是一个概念,也是同一天,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夏至四庚入中伏:指的是从夏至开始计算到了第4个庚日,就作为中伏的第1天。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庚日,一般是4个或者5个。如果有4个庚日的话,中伏就10天的时间;如果有5个庚日的话,中伏就有20天的时间。所以三伏天天数共分为30天或者40天两种情况。

立秋一庚入末伏:指的是立秋以后遇到的第1个庚日算作末伏开始的第1天,末伏共计10天。

3、“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是真的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到了处暑的节气里,伏天还没有结束。那预示着这一年将是灾年,不会再获得丰收。有可能是天灾,有可能是人祸,也有可能是战乱。

到了处暑节气里还没有出伏的现象,那就意味着三伏天来得晚了,而且三伏天还是四十天的时间。这种现象预示着夏天来得晚了,春季时间比较长,有可能出现了倒春寒的现象。倒春寒对于农作物的灾害影响非常大,会使得发芽的,禾苗冻死,开的花冻掉,坐果率相当的低。这就预示着是一个灾年。

处暑节气天气变得凉爽,这个时候是农作物结果的关键季节,也是植物果实淀粉沉积的季节。处暑节气还是三伏天,天气异常的炎热,对于农作物结果生长是极其不利的。

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冷不冷,五谷不丰。所以到了什么季节,天气变化要随着季节而来,一旦出现异常,就会造成粮食减产。毕竟植物的生长周期是固定的,一年四季,一岁一枯荣。

所以农村俗语: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说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4、今年什么时候出伏?天气还会热吗?根据我国的农历来推算,夏至到立秋共有五个庚日,分别为庚戌日、庚申日、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夏至三庚入伏:今年入伏的时间为七月十六日,农历六月十八日庚午日。这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也是初伏的第1天。

初伏共计10天的时间到7月25日结束。而夏至与立秋之间共有5个庚日,说明今年中伏的时间为20天,中伏时间是从7月26日开始到8月14日结束。末伏共计10天的时间,是从8月15日开始到8月24日出伏。

所以今年出伏的时间为8月24日。出伏以后还会热吗?

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处暑的时间为8月22日。也就是说今年到了处暑节气里,伏天还没有结束,还没有出伏。按照古代的俗语来说,“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也预示着今年年景不好啊。

就今年的天气变化,情况来看,确实的南方,阴雨连绵的天气持续不断,以至于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冷夏,而北方却出现了罕见的6月高温天气,刷新了60年一遇的热下,气温高达42度,干旱现象非常严重,好多禾苗枯死,良田无法耕种。这的确是灾年的预兆。

今年到了处暑还没有出伏,说明处暑到了还在三伏天里,那就意味着处暑天气非常炎热了。秋后加一伏,也就是立秋以后伏天结束了,还要加一个伏天,说明秋后的秋老虎非常厉害。所以今年到了处暑第3天出伏,但是处暑节气还是非常炎热的,迎来了秋老虎。

综上所述,今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汤加火山爆发,印度干旱高温,气候变化异常,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富士山火山蓄意待发等等因素,都预示着今年年景不好。今年出伏的时间较晚一些,在处暑的第3天,也预示着今年出伏以后天气还会炎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